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正文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一幅照片凸显一种精神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07:22:55    

□ 李九燕

视频摄制:记者 吕钊 刘乃铮

编者按:李九燕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震后城市重建的参与者,也是唐山城市重建史的研究者。他曾在唐山轻工业机械厂工作22年。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唐山劳动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7周年·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活动引起了他的共鸣,此文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所写,真实地反映了唐山轻工业机械厂被地震摧毁以及震后重建、振兴的过程,很有史料价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地震中震毁的唐山轻机厂自缝车间。 记者 王欢 翻拍

上图是唐山轻工业机械厂(简称“唐山轻机厂”)在唐山大地震中震毁的自缝车间厂房废墟的照片。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后不久,我即从该厂钳工车间调到厂办公室当文字秘书,亲身参加亲笔记录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和工厂重建的伟大斗争。

这幅照片画面左上角是一座震后临时搭起的简易棚,供当时建此厂房的施工人员居住。画面近处的人字木梁,是倒塌的库房房梁。画面右上部是厂房的水泥砼屋面板,从进入画面的一角即可窥知这水泥砼盖板的巨大,整个车间厂房均由这些沉重的水泥盖板覆盖。照片的上部中间是地震中没有倒下的5根房山水泥砼立柱。其中左侧两根完整无缺,右侧三根或从上端折断或从中间拦腰截断。全车间180根立柱中从根部折断倒地175根,仅剩这5根残柱依然挺立。

李九燕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记者 王欢 摄

照片中的场景就是地震前刚刚竣工随即惨遭震毁的自缝车间。1975年,为扩大自行车、缝纫机专用设备的生产规模,经轻工业部批准,开始建设总面积13400平方米、主厂房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自缝车间,用于生产自行车、缝纫机冲压设备。该车间的六跨厂房为连体结构,1975年初开工,1976年7月基本建成。唐山地震中,全厂24跨厂房有18跨完全倒塌;没有倒塌的6跨厂房也房山开裂,墙体全部或部分倒塌。刚刚竣工的自缝车间厂房在地震中轰然倒塌,沉重的水泥砼屋面板由东向西甩出20多米远,压塌了厂区西墙外的运输俱乐部和爱国里的大片民房,居民伤亡惨重。

这不是一幅普通的照片,它有着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迄今唯一。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摄于地震初期的唐山轻机厂唯一一幅车间震毁照片。1988年夏,我曾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料,与厂宣教科一起举办了《奋斗——唐山轻机的崛起》图片展览,当时普遍向全厂职工征集工厂地震时的震毁照片,均没有发现这张照片。2006年7月,我撰写《唐山轻工业机械厂抗震复产简史》,在上网查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幅照片,遂把它放进此书的照片集里。估计这张照片是在唐山抗震30周年前夕被人放到互联网上的。

二是该照片拍摄于地震后半个月内。我之所以下此定论,是基于历史记载和自身经历。《唐山轻工业机械厂志》记载:“1976年8月10日,国家要求全国轻机、纺机系统各单位全力支援唐山轻机厂抗震救灾。安阳轻机厂于7月29日、8月3日、8月10日3次派人到唐山。他们与长春轻机厂3名起重工和郑州纺织机械厂2名起重工共同清理铸造车间、清铲车间、原钳工四组所在车间,还清理了自缝车间一部分。”自缝车间与厂汽车队隔路相望,地震造成这些水泥砼立柱向东倾倒,截断了主干道,致使所有汽车都开不出进不来,严重影响了抢险救灾进度,工厂只好将爱国里居民区内封闭多年的老南门打开。由于路面布满灾民的窝棚,大小车辆通行困难。因此打通工厂正门主干道成为当务之急。援唐吊装队首先清除了堵在厂正门主干道上的水泥砼立柱,将照片上5根在余震中随时可能倾覆的水泥砼立柱放倒,打开了工厂通往外面的主要通道。这项任务经过昼夜奋战,于8月12日完成,此后这里不可能再有站立的水泥砼立柱了。

三是拍摄者难寻。网上流传的这幅照片,没有拍摄者署名,没有情况说明,甚至连照片地址都没有。如果不是我认出这熟悉的场景,恐怕永远也确定不了拍的是哪个单位的地震废墟。多年来,我问遍了厂内当年拥有照相机的部门和同事,均不清楚是谁拍摄的。

四是象征意义大。画面中央挺立的5根厂房立柱犹如直插云天的手臂,面对强烈地震的肆虐,傲岸不屈,巍然挺立,直刺苍穹。它有力地诠释了面对毁灭性的震灾,劫后余生的唐山轻机厂职工从废墟中崛起,发扬“苦干、实干、争先、奉献”的“轻机精神”,抗震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群体壮举。仔细端详,这5根厂房立柱与唐山抗震纪念碑的4根碑柱极为相似,我猜想纪念碑设计者的设计灵感,或许受到过这厂房立柱的启示。

唐山轻机厂为中央直属企业。大地震造成该厂4000多名职工和家属中的1200多人震亡;职工震亡21.4%,重伤15.6%;厂党委9名成员中有4人震亡。全厂97%的建筑物倒塌和严重损坏,22.4%的设备震毁。

上图:1978年在自缝车间废墟上建成了成品库,用于铺地的厂房立柱依稀可见。 下图:在丰润新区异地重建的唐山轻机厂于1986年全面投产。 记者 王欢 翻拍

1976年8月10日,厂党委召开抗震复产誓师大会,要求全厂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造一切条件,尽快恢复生产,不向国家要补助,不靠救济过日子,战胜震灾多贡献”。全厂职工喊出“先治坡(恢复生产),后置窝(盖自家简易房),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除重伤转外地治疗人员以外,剩下的800多人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有近半数人员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在工厂坚持清除地震废墟和恢复生产。

职工们冒着余震进入未倒塌的厂房开动机器,震后笫23天金工车间加工出震后第一批机械零件,钳工车间组装出震后第一批整机。1977年1月至3月底,全厂开展了清墟建房、“向废墟要宝”活动。广大职工昼夜奋战,清除倒塌厂房和库房的废墟。在自缝车间清墟现场,劫后余生的800多名职工,同时抡起18磅大锤,创造了“800把大锤砸盖板”的清墟奇迹。那恢弘壮观的场面,使我今天想起仍热血沸腾。全厂职工3个月清除废墟2万多吨,砸水泥盖板800多块,从中回收价值451350元的钢材、木料、砖等建筑材料。到3月底,建成简易厂房4000平方米、生活辅助设施1350平方米。1977年7月28日前恢复的所有建筑,用的都是从废墟中回收的材料。

在全国各轻纺机械单位的大力支援下,工厂全面展开复产会战。就地恢复了22500平方米的生产建筑,抗震一周年实现了“厂房齐、天车动、场地清、道路通、铁水流、锻炉红、各道生产工序全面上水平”的目标,全厂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全体职工为尽快恢复生产,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只讲贡献。仅1977年,就义务奉献25万多个工时,相当于每个人多工作了1个多月。

唐山轻机厂职工艰苦奋斗的事迹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成为全国轻工系统北方厂的样板。1986年,工厂整体由路南区迁至丰润新区。多年来,“轻机精神”铸就的厂魂激励着全体职工奋斗不止。

1988年10月,唐山轻机厂被国家五部委批准为大型二档企业。1993年,唐山轻机厂被国家统计局列入“中国行业一百强”。2017年,中国联合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唐山轻机厂实行公司制和混合制改革,更名为“唐山中轻机械有限公司(简称唐山中轻公司)”,相继参股于民营企业唐山森普矿山装备有限公司(唐山森普)和唐山通宝停车设备有限公司(唐山通宝)。经过改制,经济效益获得大幅提高,当年合并销售收入4.2亿元,并代管了天津中轻和长沙中轻两家企业。2021年以来,唐山森普和唐山通宝相继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2022年,唐山中轻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950万元,同比增长18.62%;实现净利润2546万元,同比增长24.87%。

关键词:

推荐内容